纵观整个教育阶段,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,在学生小学阶段抓得都很紧,鸡娃从小抓起,总想着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因为孩子还小,对大人的反抗力度不大,很多家长根本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,给孩子定下了宏伟的目标,周末还报了琴棋书画体育等各种辅导班,真的好吗?
在学校,对老师教育成绩的考核从整个班级的优秀率、平均分、及格率方面来考量,导致老师们舍本逐末,专门抓哪些在成绩不好的学生,整天鸡飞狗跳,经常找家长,家长也不开心。
到了初中、高中反而能够和平相处,该学的学该玩的玩,对老师的考核变成了升学率的多少,考上重点大学(高中)的学生有多少,所以老师们只抓优秀的学生,只要不出格,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淘汰了。
社会有 360 行,在孩子读书阶段,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,让他有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远比成绩重要,一个心态平和,活泼开朗、善于表达的孩子无论成绩如何,都能够健康成长,即使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,在社会也有立足之地。
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不能仅仅从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,要正视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物理意义上的差距,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善待孩子。
下面的两道题看起来几乎一致,上图是教材里面的题目,我在课堂上讲了一遍,随堂作业本写了一遍,大家都说会做了。下图是练习册上的图片,还有好几个同学动笔都不会。
这不仅仅是课堂没听的结果,显然这就是差距。
我对孩子成绩就看的比较开,每个孩子不一样,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学习,培养孩子的三观其实更重要。
大多数家长都是正常的,我见过太多不正常的,所以发几句牢骚。
承认智商上的差距太难了,如果认知不到智商上的差距,那这个智商也就不会怎么高。很多时候,我看着其他的人的成就,如同巍峨的高山,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那个高度,至此,我承认自己是个战五渣了,就是平均水平,仅此而已。
就是就是,很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。“凭啥别人能考99分,你不能?”仅这句话就能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。
今天记录了跟两个研究生讨论这个相关话题。其中有一段,他们说 “看来小时候成绩太好也不一定是好事,现在发现研究生这么多,对口的工作都饱和了” ,所以说成绩好学历好未来也不一定好找工作,没必要那么卷。
我们这有句俗语“多少米做多大粑”,鸡娃现象太严重了,孩子们真是无所适从。
深度好文👏
发一点牢骚,不必当真。
是这样的,无视个体差距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人,才是有问题的。
最终还是各种考试、考核来区分三六九等。😂
智商有差距,但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养成,会不会做一回事,态度要端正。
能看到差距的家长算是聪明的了。
智商都差不多。主要就是兴趣和注意力不同,家庭教育力度不同。我家2娃,二娃就是兴趣和注意力,目前成绩一般。还得让他形成自我激励,外力都是辅助。大娃不用管学习就好。
看完其他评论我感觉我是反派了哈。
个人以为家长的陪伴不是时时刻刻都盯着,只要朝着健康方向成长不需要过多干预。
学习这玩意属实要讲天赋,而不是单纯的靠努力就能赶上天赋的差距的,有的人天生就是学习能力强,将来跨入的阶层也就高,有的人天生学习能力差后期发展有限,只能泯然于众人,常言说三岁看老,我家两个娃,我已经看到他们的未来了,未来跟我一样依然是底层牛马
从我的经验来看,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很一般,经过后天的努力能到中上等次,就很好了。你也不要小瞧你家的娃,将来肯定有出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