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事情,他们有自己的的思想,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,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,倡导爱的教育,很多时候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都采取比较宽松的教育方法,宽容与纵容就像天平的两端,如何精准地把握其中的 “度”,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对于年幼的孩子,比如处于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,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、不断探索但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较弱的时期。此时,宽容的尺度可以相对放宽一些。当他们不小心打破物品、弄脏衣服或者在学习初步技能时出现错误,家长和老师应更多地给予理解和耐心引导。例如,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画画时,把颜料涂得到处都是,这时候不应立刻严厉批评,而是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说:“宝贝,你画得很有创意呀,不过我们下次画画的时候可以试着小心一点,不让颜料跑到桌子外面哦。”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索热情,又给予了适当的行为指导,体现了在这个阶段相对宽容的教育态度。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进入小学高年级及中学阶段,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逐渐提高,对是非对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此时,宽容的 “度” 要相应地有所调整,更加注重原则性。比如,孩子在考试中因为粗心大意成绩不理想,家长和老师可以和他一起探讨如何避免粗心的方法,同时强调认真对待学习的重要性,但不是一味地指责。对于一些违反道德规范或学校纪律的行为,如撒谎、抄袭作业等,就不能轻易宽容,而要严肃对待,让孩子明白这些行为的严重性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。
对于孩子的无意过失行为,如不小心损坏物品、偶尔说错话等,应给予充分的宽容。这些行为通常是孩子在不经意间发生的,他们并没有主观恶意。家长和老师可以以轻松的态度对待,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并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。比如,孩子在帮家长做家务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,家长可以说:“没关系,宝贝,你是在帮忙,下次小心点就好了。” 这样的宽容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,同时也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。
然而,对于孩子的故意不良行为,如故意撒谎、欺负同学、破坏公共财物等,就不能轻易宽容。这些行为涉及到道德品质和社会规范问题,必须严肃对待。要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性和严重性,承担相应的后果,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正。例如,如果发现孩子故意撒谎,家长和老师要及时与孩子沟通,了解原因,同时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,让他们明白诚实的重要性,并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,如减少玩耍时间、写检讨书等,以促使他们改正错误,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。